图片由网友“战术核显卡”提供
苏州群力村鸡头米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享有盛名。群力村是苏州人口最多的自然村落之一,位于苏州东南环交界处,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。在解放以前,群力村只是黄天荡中的一个孤岛,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“围垦黄天荡”让群力村一下子多出上千亩水田,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状况,也让群力村名扬苏城。
虽然群力村的土地已经全部被征用,村民也都住进了高楼大厦,但是群力人并没有放弃农业。他们带着优质的品种和种植技术,走出“黄天荡”,在尹山湖、阳澄湖、太湖边开辟了一个又一个“群力村”,继续种植鸡头米。
群力村的鸡头米种植历史悠久,品质优良,营养丰富,被誉为“江南水乡第一米”。鸡头米是苏州特产之一,也是群力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。群力人通过外出包地种植鸡头米,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,推动了鸡头米生产的专业化分工,带动了整条产业链的发展。
目前,群力人种植的鸡头米已经超过了1万亩,产值超过了5000万元,最保守每户也能增收3万元以上。苏州市场上一半的鸡头米是群力人种的。群力村的鸡头米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,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,也成为了苏州城市文化的一部分。
动迁前的群力村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后建起的两层小楼,地势低洼,农宅居然比村边的通园路整整低了一层楼。今年七十多岁仍然笔耕不辍的老通讯员沈锡兴说:“整个村子就是一个‘锅底’,一下大雨,水就往村里灌,村委会门前都能开船,群力人抗洪经常是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。
改革开放后,群力村跟江南大多数乡村一样,乡镇企业兴起时,村里也有近10家企业。伴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,群力村的城市化进程骤然缩短。短短几年间,盛产茭白、莲藕、鸡头米等“水八仙”的水田洼地,一下子“九通一平”成了工业厂房,到2000年,群力村的3000多亩田地、500多亩宅基地被区镇全部征用;到2009年,6000多村民全部搬进了60幢高楼里。如今,在这苏州“农村第一高层动迁小区”,已经很难再找到当年的乡村痕迹。
尽管全村现在已经没有一分田地了,村民也都住进了高楼大厦,但群力人并没有放弃农业,这在苏州城市化进程中算得上是一个“特例”。许多的群力村民不愿丢掉祖辈传下来的“水八仙”种植手艺。虽说没了田地,但这并没有难住勤劳、吃苦的群力人。动迁征地以后,群力人开始走出“黄天荡”———带着优质品种和种植技术,外出包地种植鸡头米。群力人早起晚归,一拨拨在尹山湖、阳澄湖、太湖边开辟了一个又一个“群力村”,打响了“南塘鸡头米”的品牌。
一开始,群力人还只是单打独斗包个15亩、20亩地自己种种,后来村里一些“能人”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发展,自己来不及种,就联合村民一起去,往往一下子拿下三四百亩水田,据说最多的一次包下了上千亩。如今群力一户人家在外包地种下的鸡头米,往往比从前一个生产队种的还要多。当年,群力村土地最多的时候,也没有超过两千亩鸡头米,而今没有一分地的群力人通过外出包地,种下的鸡头米超过了1万亩。
通过群力人的种植引领,鸡头米这个绿色营养食品逐年走俏,从而推动了鸡头米生产的专业化分工,带动了从种米到剥米、卖米、煮米的整条产业链。
2011年,群力“鸡头米”的产值超过了5000万元,最保守每户也能增收3万元以上,苏州市场上一半的鸡头米是群力人种的。
上一篇: 苏州鸡头米为什么很难买到正宗的
下一篇: 苏州鸡头米“南荡(塘)鸡头米”的历史
本站声明: 本站《苏州群力村鸡头米为什么这么有名》由"战术核显卡"网友投稿,仅作为展示之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