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沧洲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瓣莲巷,建于清末民初。曹沧洲是清末民初妇孺皆知、名冠吴中的一代名医,民间流传他用“萝卜子三钱”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而名声大震。曹沧洲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,砖雕门楼上饰有飞檐,并刻有“俭以养德”四字,这便是纪念清末民初苏州名医曹沧洲的祠堂。
曹沧洲祠位于苏州瓣莲巷4号,据分析,此处应是当时地方政府给曹沧洲建的诊所,后人为纪念他,将此处改建成他的祠堂。现为道前社区办公所在地,也是社区居民的活动中心。
曹沧洲祠原有三进,现存两进,共540平方米。第一进的客堂现是道前社区的办公大厅。过石库门楼,便是天井。这个门楼是个双门楼,朝天井的一面题有“厚德载福”四字。与天井相隔的北面是第二进的享堂,面阔三间11米,进深八檩17米,梁为雕花梁,匾额上书“心济苍生”。享堂现在是社区活动中心。
从享堂东侧轩廊门进去,又有一座小庭院。紧贴享堂西墙,为二层楼的东厢房,楼下现在成了社区电子阅览室,楼上为社区调解、法律援助等五位一体的工作室。祠堂原本还有西厢房,现已为隔壁民居的一部分。
曹沧洲(1849-1931年),名元恒,沧洲是他的医号。曹家世代行医,曹沧洲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苏州有名的郎中。曹沧洲不仅医术高明,更是宅心仁厚,对前来看病的穷人,不但常常免费诊治,还送给药品,所以诊所里每天门庭若市。
关于曹沧洲的故事,民间流传得最广的就是他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。据说,光绪年间,慈禧太后得了怪病,太医们都治不好。新科状元正好是苏州人,便举荐了曹沧洲。曹沧洲到京后,并没有急着给太后看病,而是借故路上受了风寒,卧床不起,目的是为了迂回摸清太后生病的根子在哪里。他发现,慈禧太后是吃得太油腻了而引起消化不良。于是他只开了“萝卜子三钱”。慈禧太后喝了曹沧洲开出的药汤,当夜就通了大便,很快身体就好转了。
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,说是当年曹沧洲进宫是给光绪帝看病而不是慈禧太后。记者查资料,找到一位名叫金庆江的人写的题为“曹沧洲为光绪诊疾案”的文章。文章里说,光绪丁卯年(1888年)曹沧洲应召入京为光绪皇帝疗疾。金庆江曾跟随过何近仁先生,而何先生早年师从苏州名医曹植甫。植甫是曹沧洲的叔叔,他经常谈起曹沧洲为光绪诊疾的故事:光绪皇帝年少顽皮,经常私自出宫到街市上买零食小吃,引起消化不良,造成腹胀便泄。慈禧太后命太医院诊治,御医给进调补方药,非但不见微效,反添纳呆乏味之症。于是慈禧太后下旨征召民间名医。当时苏州状元陆润庠正是光绪皇帝的老师,同时与曹沧洲有姻亲关系,于是就推荐了曹沧洲。
还有第三种说法是来自于光绪三十四年的《御医清脉详志》,这是曹沧洲和青浦名医陈莲舫两人为光绪皇帝治病的脉案。上面记载着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他和陈莲舫同时被征入京,为光绪皇帝治病。后来,曹沧洲又入京为慈禧太后治病。
不管曹沧洲给谁看的病,总之他的名声更大了。据说他得了皇封,还未回家,地方官就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。曹沧洲给乡亲看病,不但施诊,还送药,逢人就劝多吃萝卜。日子久了,苏州便有了“早吃生姜夜吃卜,郎中先生见仔得得哭”的谚语。
本站声明: 本站《曹沧洲祠》由"浪荡年华"网友投稿,仅作为展示之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